另辟蹊径的龙头组件企业还有东方日升,计划于浙江宁海投建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
而N型电池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光伏组件企业竞争的重点,也将会对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光伏产业链海外布局值得关注
在欧洲市场的带动下,该行预计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达到230GW,同比增长超过30%,且需求节奏有望逐季改善。欧洲光伏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新增光伏装机25.9GW,同比增长34%;结合出口数据,该行预计2022年欧洲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超过40GW,同比增长超过54%。而N型电池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光伏组件企业竞争的重点,也将会对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今年以来,俄乌冲突引发了欧洲的能源危机,欧洲各国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和能源独立,加速了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其中德国将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时间提升至2035年,刺激了对于光伏产品的需求。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产业链上也获得了快速的反馈,逆变器企业纷纷发布储能逆变器并提供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甚至部分组件企业都发布了储能系统。
在新增装机快速增长的同时,分布式光伏带动的光储市场呈现出更加快速发展的趋势。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欧洲新增光伏装机市场同比较快增长,这也将带动全球光伏产品出货量的增加,同时市场的多样化和技术的进步,也对光伏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月27日,硅业分会发布价格周评指出,硅料价格已经连涨15周: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上涨至25.54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0.83%;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上涨至25.33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0.96%。
前者变更名称显然更多与控股股东有关。近期的疫情管控是否会冲击光伏产业?国信证券4月27日研报指出,受疫情影响当前硅片环节仍有到货不及时等问题。从4月27日起,隆基股份的单晶硅报价变化,除了价格,厚度也从4月13日的165m降为160m。4月28日,中环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记者,目前公司外销的单晶硅片以160m为主,公司生产何种厚度的单晶硅片都是与整个产业链沟通的结果。
双双要改名硅料价格上涨或将成为今年全球光伏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短期内恐难回调。自年初以来,光伏硅片价格一路上涨。
4月20日,阳光电源证券部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疫情管控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目前公司供应链上的部分零部件已经实现国产替代。PV Infolink认为,纵使2022年全年陆续有新多晶硅产能开出,但在新产能爬坡缓慢和下游产能同样持续扩张的影响下,光伏供应链的结构性短缺持续,多晶硅环节仍可能是瓶颈,须等到下半年新产能逐渐爬坡完成,短缺情况才会缓解,价格才有机会出现较明显的下调空间。同日,中环股份也发布了最新报价,所有规格的硅片同时列出160m与150m两种厚度。王军指出,虽然薄片对于电池性能的影响不大,但会考验电池厂商的制造良率、破片率,以及组件的可靠性;此外,相较PERC,TOPCon和HJT路线的电池可以采用更薄的硅片。
近年,在新能源相关上市公司中,变更公司名称、证券简称相当普遍。前一日,两家公司还发布了最新硅片报价,各尺寸型号价格都纷纷上调。4月27日晚,隆基股份2022年一季报披露,营业总收入185.95亿元,同比增长17.29%,归母净利润为26.64亿元,同比增长6.46%。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新天绿能冠以绿能之名,其主营业务是天然气、风电等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
华晟新能源董事长、总经理徐晓华今年4月则在公开场合表示,华晟基于130~135 m厚度对硅片的减薄优化实验已合格,将在二期项目中导入量产。相同尺寸下,后者较前者便宜0.1~0.2元/片。
今年3月,中环集团已更名为TCL科技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因此中环股份的更名也顺理成章。硅业分会认为,硅料本环节的市场供需和下游价格对原料成本接受度两方面综合判断,短期内硅料价格仍将延续目前走势。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研报此外,记者注意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光伏产业的聚集地,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总部均坐落于此。后者的改名,则无疑是在凸显主业。记者注意到,在硅片涨价的同时,隆基股份与中环股份销售的主流硅片产品厚度已经降低到160m。不过,即便行业上下游都逐渐接受了更薄的单晶硅片,但仍未能阻止今年以来单晶硅片价格的继续上涨。根据《倡议书》,薄片化可以减少硅料使用,降低成本:硅片厚度从175m减薄至160m,可以覆盖多晶硅料8元/KG的价格涨幅如产业链内全规格单晶硅片全面转换到160m厚度,预计可节省6.8%的硅使用量。在变更公司名称的公告中,隆基股份称,公司致力于推动低碳化能源变革,长期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单晶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为更好的体现公司战略布局和主营业务定位,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和公司价值,所以打算变更证券简称为隆基绿能。
来源:隆基股份官网王军告诉记者,硅料价格上涨是推动薄片化的主要原因,这样可以增加单位硅料的出片量,电池厂也可以获得更为便宜的光伏硅片。在另一篇报告里,PV Infolink表示持续看好今年光伏装机量,预测二季度总体需求相对一季度有出现些许增长来到52GW;下半年预期需求将优于今年上半年,逐季放量下,四季度需求将来到高峰。
不过,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疫情管控对于物流运输确有影响,但具体对每家企业的影响不同。2020年10月,澳洋顺昌公告称,锂电池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的最大利润来源及最大的盈利增长点,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蔚蓝锂芯;2021年5月,龙蟒佰利在进军锂电材料领域后,将公司名称改为龙佰集团;2021年10月,藏格控股为凸显开发利用钾、锂、铜矿的主营业务,更名为藏格矿业。
在前一日的触底反弹后,4月28日,光伏板块继续走强,Wind光伏指数上涨1.36%,其中光伏硅片双雄隆基股份涨5.35%,中环股份涨2.61%。上述中环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上调单晶硅价格是基于原材料价格和下游需求等因素。
同日,上述中环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则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的硅片产能位于内蒙古,而且物流成本在硅片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小。此外,硅片新秀双良节能一季度也业绩大涨: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34亿元,同比增长299.5%;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340.8%。为何光伏硅片做得更薄的同时,还在继续涨价?光伏硅片厂商们一季度的高增长,能否延续?值得一提的是,在披露正式财报的同时,两家上市公司不约而同地宣布要改名:中环股份拟改名TCL中环,隆基股份则改成隆基绿能。占营收最大的为硅片业务,预计贡献收入6.8~7亿元。
4月28日,赛瑞达智能电子装备(无锡)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服务总监王军告诉记者,硅料价格上涨是推动薄片化的主要原因,这可以增加单位硅料的出片量,电池厂也可以获得更为便宜的光伏硅片2011年财报显示,六九硅业这家曾被给予厚望的多晶硅企业,已经被减值22.75亿元人民币之多,减值商誉达2.734亿元。
2008年2月,彭小峰创立的江西赛维LDK在成为全球最大多晶硅片生产商的基础上,投资25亿美元成立苏州BestSolar公司,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领域;2009年12月,当时的组件领军企业英利收购的六九硅业有限公司(下称六九硅业)正式进入试车阶段,开始生产高品质的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实现了向垂直一体化完整产业链的最终跨越;而长期专注于光伏下游组件制造的阿特斯,当时也在洛阳建设一座大型硅片厂,以此向上游渗透;同为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的尚德,则以9890万美元收购从事硅料和硅片生产的顺大控股股份部分股权。2012年4月,在国内大部分硅片公司都难以降低成本而亏损的境况下,中盛光电宣布正式关闭其唯一一家正在运营的硅片厂,将硅片厂切换到组件和系统的生产和制造。
最近两年,光伏行业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垂直一体化企业。2008年前后,国际硅料价格大涨,这给了当时的很多光伏企业扩展产业链的机会。
该公司将主要建设10万吨多晶硅、15GW单晶拉棒、15GW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351.5亿元。选择哪种道路,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环境下,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此外,背板、封装胶膜、焊带等价格也较此前有所提升。2022年3月15日,此前主要专注电池、组件生产的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政府)签署协议,拟于古交市投资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
不过,与2008年前后的情况不同,从2020年开始的垂直一体化布局,新老企业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硅料、硅片和玻璃等领域。据了解,本次IPO,润阳股份拟募资40亿元,将分别投入到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年产5GW异质结电池片生产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中盛光电则是其中之一。其中隆基重在补足硅片和电池两端产能,尤其是电池环节;天合、晶科偏重于电池环节;晶澳偏重于硅片环节;东方日升在关注电池和组件端产能平衡的同时,还把目光盯上了硅料和胶膜;阿特斯则重点布局了金刚线和银浆。
光伏企业垂直一体化经营,正在呈现大水漫灌之势。仍需警醒先行者在追逐垂直一体化模式方面付出的不菲的代价,不知道对后来者有多大影响?反正当光伏产业再一次攀上高峰时,又有一大批企业开始打造自己的垂直一体化模式。